-
“只差最后一铲土,怀化把东南亚夜市搬进了家门口。”
9月16日,怀化东南亚风情街亮灯,东盟集、天问岛、榆树湾三片灯火连成一条“夜经济走廊”,日均客流十万。
这条走廊的底层逻辑是“城市更新+文化IP”。
原本荒地变商街,靠的不是简单招商,而是把东南亚的香料、音乐、建筑符号做成可复制的场景模块,再叠加陆港灯光秀、口袋公园、高铁南站动线,把游客从车站直接吸到摊位前。
数据说话:绿化增20万,道路拓宽30%,摊位日均营业额跳涨三倍。
更深一层,怀化借旅发大会把“办会”变成“办城”。
大剧院、古驿站、无人机禁飞区,表面是活动配套,实质是一次城市运维压力测试——交通、环卫、安保、网络同时拉满,倒逼把临时标准沉淀为长期制度。
问题来了:灯会一直亮,流量能否长留?
东南亚场景会不会沦为拍照背景?
怀化下一步得把“异域”变“在地”,把小吃升级为产业链,把一次大会红利变成持续税收。
读者留言:如果给你三天,你最想在怀化夜市加什么摊位?举报
